齐鲁焦点时讯网(临沂)李先荣 晚风里,她“点亮”少年归乡的路,把迷途者护进家门;
污水中,她抻出救援之手,为溺水者托起生的希望;
马路边,她守护夕阳,为失忆者等来了亲人……。
高启菊---这位身着红马甲的女支书,以共产党员的赤诚与担当,将“为人民服务”的誓言化作一次次挺身而出的行动。她的身影,如同田野里的灯塔,在群众需要的时刻总能带来最踏实的光亮。让我们走进田园乡间,感受那些发生在村民身边的暖心故事。
暮色护航:“红马甲”照亮少年返乡路
2024 年 9 月的一个傍晚,郯城县高峰头镇曹东村的稻浪翻滚着金色的余晖。在村北的红绿灯路口,15 岁的郯城一中学生张宁(化名)背着书包在车流中焦急地徘徊,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却照不亮回家的路。
“同学,我看见你在这个路口来回好几趟了,你这是想去哪?”正在带队站岗巡逻的村支部书记高启菊走上前问道。见张宁支支吾吾,她把人领到路边树荫下:“别急,慢慢说。我是这村的党支部书记高启菊,能帮的肯定帮。”
原来张宁转车时迷了路,手机也忘在了学校。“我家在红花镇固疃村,” 少年声音发颤,“天快黑了……” 高启菊看了看渐暗的天色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上车,我送你回去。咱村离固疃30来里路,耽误不了晚饭。”
白色轿车稳稳地驶在乡间小路上,高启菊不时跟张宁聊几句学校的事,缓解他的紧张。车到家门口,恰好碰到张宁的邻居,见有人把孩子送回来,感叹道:“这孩子一下午没到家,他爸急坏了,租车找去了,幸亏遇见了好心人呀!” 高启菊笑着摆摆手:“应该的,孩子平安就好。你快帮忙联系家长,叫他们回来!” 此时,张宁的父亲正在县城一中附近漫无目的地寻找,接到邻居电话时,激动的不知说什么才好。
污水救人:污泥里托举生命重量
时隔不过半月,在完成稻谷收获的一个上午,高启菊沿着本村与邻村之间的生产路查看排水情况。刚秋收过的田野泛着湿润的泥土香,她正盘算着租用挖掘机整修水利的事,突然听到远处传来 “救命” 的呼喊。
循声跑到地头的柳沟河前,只见在5米多宽的河道里,一个拾荒老人在浑浊的污水里挣扎,水面的矿泉水瓶和青苔等漂浮物已经漫过她的头顶。沟边站着另一位老人,急得直跺脚:“我不敢下啊,这坡太滑了!”
高启菊来不及多想,她抓住沟边石缝一点点向下滑去。秸秆的腐败气味混杂着动物尸体的恶臭扑面而来,污浊的沟水瞬间浸透了她的裤腿。“大娘,别怕,抓住我!” 她在齐腰深的水里稳住身形,一把攥住拾荒老人的衣领,拼力将她往上托。老人呛了水,胡乱地抓着,指甲几乎嵌进高启菊的胳膊。
“使劲!往上爬!” 高启菊咬着牙,扣住石缝一步步往岸边挪,脚下摸索着用力向上攀爬,终于在岸上老人的协助下,将拾荒老人拽上了岸。
“咳咳……” 老人趴在地上咳出几口脏水,脚上沾满烂泥的高启菊瘫坐在岸边大口喘气,她一边安抚老人,一边给村里打电话,“开个车来,将老人送回家。”得知消息,老人的女儿攥着高启菊手感谢说:“高书记,您是俺家的救命恩人啊!要不是您,俺就见不着俺娘了……”
麦浪守望:“黄手环”牵起回家归途
今年麦收时节,金黄的麦浪在风中起伏。高启菊到田间查看小麦机收情况,在村北的生产路口,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引起了她的注意。老人走走停停,东张西望,眼神涣散,目光呆滞。“大爷,您找啥呢?” 高启菊走上前。老人茫然地看着她,嘴里嘟囔着听不懂的词句。连续问了几遍,高启菊在老人浑浊的目光里,意识到这可能是位老年失忆症患者。她耐心地扶老人在路边坐下,轻声说:“大爷,您别急,我是这村的支书,帮您找家人。”
询问间,高启菊忽然发现老人手腕上戴着一个黄色手环。她小心翼翼地拨开老人的袖口,按着手环上的联系方式打了过去。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声音:“我爹从涝沟村出来走失三天了!我们找遍了周边村子……”
得知老人的家在 50 里外的涝沟村,高启菊怕他乱跑,就把他带到村大队部,她为老人买来矿泉水,慢慢喂老人喝下,又为老人带来午饭:“大爷,吃点东西,您家人马上就到。” 她像哄孩子似的轻声说。
一个多小时后,老人的儿子匆匆赶来,看到父亲安然无恙,对着高启菊深深鞠了一躬:“高书记,您真是大好人!这三天我们都快急疯了!” 高启菊笑着说:“快带大爷回家吧,路上注意安全。”
几次挺身而出,不是偶然的热血;三番雪中送炭,皆是本色的流露。从金秋到盛夏,从迷途少年到落水老人,高启菊的一再援手,虽没有豪言壮语,却在细微处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。她常说:“我是村支书,村民的事就是我的事。” 这句朴实的话,恰如她脚下的土地,平凡却厚重,在曹东村的田野上,生长出最动人的风景。(杨永涛)
责任编辑:张加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