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焦点时讯(东营)李广森 深夜,东营中院研究室,一个伏案疾书的身影,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有些忙碌。400余份文稿、30余万字,是她用七年时光雕琢出的“司法密码”,键盘敲击声与纸张翻动声编织成独属于她的“法治故事”。她先后5次参与最高法院和省市法院重点调研课题,编发信息简报150余期,每一份文稿背后,都是无数个字斟句酌的日夜,是一字一句推敲的执着,更是一颗赤子之心。
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材料,窗前的树叶随风飘摇,在一声声讨论交流中,她开始属于她的工作。
文字材料岗位工作苦、加班多、要求高,代阳却从不喊苦喊累,以一篇篇高质量文稿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,以一份份规范文件为审判工作现代化添砖加瓦。
她“身在兵位,心为帅谋”,做法院立案、审判、执行全过程、各环节的“有心人”,及时学习掌握上级法院安排部署和最新精神,随时了解跟进审判执行各条线工作进展和特色亮点,做到吃透上情、摸清实情,为文稿起草工作积累沉淀。
她“以笔为戎、以文聚力”,连续多年参与起草法院工作报告,高质高效完成领导讲话、会议文件、经验总结、工作汇报等文稿撰写工作,为中院各项会议活动有序开展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她用心练就“千里眼、顺风耳”,及时汇总、分析、研判审判执行工作中的新情况、新问题,注重挖掘先进经验、典型案例,发现问题并思考对策建议,为推动工作实现新发展贡献力量。起草的多元解纷、打造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等经验做法在全省法院推广,撰写的专业法官会议、法院文化建设等10余篇信息简报被最高院、省法院采用,一批有价值的信息文稿进入了决策领域。她传承和发扬研究室的优良传统,始终保持了“重学习、善钻研、能吃苦、讲奉献”的踏实作风。“文章不厌千回改”,为不断提高文稿质量,加班加点、熬更守夜是她的常态,字斟句酌、“较真死磕”是她的习惯,一份份材料汇聚成了她的青春岁月,一次次难关磨炼了她的意志品质。
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。代阳秉持“司法调研是更高层次审判”理念,坚持把调研作为谋事之基、成事之道、创新之源,经常下基层、到一线,积极参与全市法院大兴调查研究“七个一”活动和“小案不小办、小案事不小”专项活动,先后组织完成法院重点调研课题、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、审判实务研究征文等各类调研活动20余次,积极推动形成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。牵头组建“博观青思”青年理论学习小组,连续2年举办主题读书会,在全院营造读书钻研、崇学尚学的良好氛围。认真办好《黄河口司法》刊物,充分发挥刊物在审判实务交流研讨中的平台和阵地作用。她撰写的《东营市创新构建非诉讼纠纷源头治理新模式》等多篇调研报告、理论文章,在最高法院和省、市组织的评选中获奖,《司法责任制背景下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机制研究》等多项课题顺利通过验收。
去年,代阳接到一份不同以往的工作,排演案例情景剧。剧本如何编写?演员怎么确定?案例怎样提炼?如何展现东营中院府院联动、多方共赢的工作成效?无数个问题摆在代阳眼前。一味的沉默叹气从来不会出现在代阳身上,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是她的作风。
经过无数次的推翻重演与沟通交流,一次次的排练、拍摄与实地调研,铸就了这次演出的成功。当情景剧《护薪暖企促共治,多赢共赢纾民困》在全省法院“府院联动聚合力、三强三优开新局”精品案例讲评会上落幕时,观看干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,剧中到处奔波、多方调解的法官是无数法院干警的缩影,在场的其他部门同志们通过案例更加了解法院工作,看到法院干警付出的努力,无不为法院工作竖起大拇指。
握笔杆的过程,其实也是对工作进行总结、分析、思考的过程。代阳把每次的文字材料起草都作为贡献个人智慧力量的机会,她加强政策理论研究,参与制定全市法院重点工作任务、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十条措施”等重要文件20余项。她积极推进法答网和司法建议工作,用好法答网提问答疑功能,促进全院干警形成“有问题找法答”的咨询习惯,充分调动各业务条线发出综合类司法建议,挖掘审判附加价值,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。她发挥研究室牵头引导作用,推动打造法院工作特色品牌,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做法,做好经验交流和宣传推广,围绕优化营商环境、环境资源保护、破产审判等重点工作,积极向有关部门报送改革典型案例20余篇,获最高法院、省法院和省委、市委主要领导批示10余次。
尾记:翻开代阳的工作日志,扉页上抄写着一句话:“法治的光芒,需要有人不断擦拭。” 研究室的工作没有判决落槌的轰鸣,没有身穿法袍的庄严,她的战场在字句的方寸之间,一台电脑承载了无数个日夜,“当每一份文稿推敲确定,每一份信息编辑刊发,每一份调研形成转化,这便是我们研究室人员的勋章。”代阳说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