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焦点时讯(淄博)邵 超 3月5日下午3时50分,伴随着长江路小学的课后服务铃声,三年级四班班主任郭飞飞老师背起多重残疾的学生开始了“艺术迁徙”—从四楼教室到二楼的美术课堂的48级台阶之旅。
夕阳穿过走廊,细长的影子爬上东墙,郭飞飞老师背着她的学生,像大地托起一株倔强生长的向日葵,年轻的生命被照亮。“美术教室在二楼呢。”我想帮忙托住孩子的腿弯,郭老师却笑着摇摇头:“这丫头不重。”学生把脸埋在老师的肩头偷笑,小手轻轻揪住老师衣领上的毛球,像只收起翅膀的蝴蝶。“数到48就到美术教室啦”随着郭老师下台阶的节奏起伏,学生喉咙里发出断续的“咯咯”声,这是她们之间特殊的交流方式。
那些汗水洇湿的肩膀,那些颜料斑驳的脚印,都在讲述着教育最本真的模样——不是居高临下的附身,而是教育者愿意弯下的腰、甘愿承重的肩。(供稿 郭学伟)
责编:田家礼